在电竞世界里,人们常听说职业选手,但职业观众又是什么?一名刚毕业一年的电竞爱好者,他的亲身经历,为我们揭开了这一神秘面纱。
原创:张亿博,来源:人民电竞,收录于话题#电竞百态12个
出品:人民电竞
作者:张亿博
编辑:凯文
题图:网络
我最近收到一篇投稿,作者是小冯,一名刚从学校毕业一年的学生。热爱电竞的他,在大学期间便加入了学校的电竞社团。立志成为校队选手的他,未曾料到,在社团里的主要工作,竟是担任职业观众。
以下是小冯的第一人称叙述:
2025年,我成绩一般,就读于一所民办本科院校。开学第一天,电竞社团招新,我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。当时心想,即使无法成为职业选手,能作为校队一员为学校争光,也不负我高中三年努力提升的段位。
我们社团的社长姓刘,他很少玩游戏,却常与社会上的电竞公司互动,给人一种社会人的感觉。我们都认为,他是毕业季的实习生。
加入社团后,我感觉和没加入差不多。本以为社长能组织校队参赛,但他总是说下个月就安排,直到2017年底也没有动静。
一天,社长突然在群里通知,要组织400名同学参加电竞比赛。我想,这得是多大的规模啊。我们十几个社团成员,挨个宿舍楼宣传,三天时间才拉拢了350多人。早上10点,我们准时在学校门口集合,300多人排队等车,经过三个小时,终于抵达目的地。
那是一座新开发的商场,门口挂着比赛广告。我们才知道,比赛项目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我们不是来参赛的,而是来当观众的。观众还有分工,一部分坐在现场,另一部分则站在商场四周。
社长说比赛从中午12点开始,晚上9点结束,每人补贴30元,午饭和晚饭自理。这让午饭和晚饭只能在商场解决,学校午饭十几块,商场里要花二十多。
群里一下炸开了锅,社长不断解释,说学校预算不足,比赛以学习为主。他要求我们在比赛中欢呼鼓掌,仿佛真的懂比赛一样。领导发言时,他带头鼓掌,我们面无表情,像一群机械的拍手机。
比赛无聊至极,很多同学手机都玩没电了。但摄影师来拍照时,我们又必须装作热情地看屏幕。虽然无奈,但我们也只能照做。最后,我们拿到了30元,作为社团工作人员的我,还额外得到30元。
返回学校的路上,我苦笑着,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职业选手,却没想到成了职业观众。大学四年,尽管社团换了社长,但我几乎每月都会担任职业观众。30多场活动中,我参与过网游现场、游戏厂商发布会,甚至网吧开业典礼。
但这四年里,学校电竞社团从未组织过校内比赛,我也失去了为校争光的热情。大学生活变得无聊,能参加活动赚点零花钱也不错。
后来,我们的群越来越大,甚至有了第三个群。有些活动给钱多,我报不上名。大四开始,我组织了三场活动,每人40元,我自己赚60元,一场活动平均赚1万左右。毕业后,我没有找工作,住在出租屋里打游戏,因为赚钱比上班简单多了。
我常常想,那些社长,他们赚了多少?行业中有多少观众是专业的?
当然,我也不敢透露我们都参与了哪些活动,怕下个月就没活了。我现在也不知道这种组织职业观众的工作,到底算不算电竞行业。
主编周奕曾说:“电竞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。”确实,电竞发展至今,已成为自带流量和关注度的代名词。有网络游戏电竞化吸引关注,也有掮客利用电竞敛财,这种现象屡见不鲜。
尽管电竞的利好趋势不会因为这些乱象改变,但我们有时也不得不思考,职业观众服务的对象是谁?是组织观赛活动的人,还是比赛主办方,或是寻求市场转化的赞助商?
这些问题,至今仍无答案——如果赛事精彩,是否还需要职业观众?如果没有职业观众,这些组织者和参与者又将何去何从?
如果您有新闻线索,请发送标题带有【线索】的邮件到esport@people.cn,其余的交给我们。
原标题:《电竞百态|都知道职业选手,但你知道什么是职业观众吗?》
阅读原文